本文目录一览

1,简述劣币驱逐良币的主要内容

呵呵

简述劣币驱逐良币的主要内容

2,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在 A金银复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平行

楼上补充错了选B金银复本位2113制5261包括后面三种本位制,其中“劣币驱逐良币4102”需要在金银都有制造流通,而且1653国家立法规定其回本价的情况下,所以是双本位制。答http://baike.baidu.com/view/377479.htm
在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跛行本位制不完全具备复本位制的特征,虽然规定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币,但同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严格地讲,跛行本位制已经不是复本位制,而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答案是b,望采纳。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在 A金银复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平行

3,下列关于劣币驱逐良规律表述正确的有

A D 劣币驱逐良币,是在双(金银)本位下 当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里,从而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着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问题和困难,国家便以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即金币和银币是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的。例如,法国曾规定1金法郎=15.5银法郎。这样作虽然可以避免双本位制带来的弊病,但这种做法又违背了价值规律。当金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是由16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托马斯.格雷欣发现并提出的,所有又将这样现象称为“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也称良币)必然被人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也称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例如:当国家规定1金币=15银币的法定比价,而市场价为1金币=16银币15金币=240银币(按市场价)240银币=16金币(按法定价)16金币-15金币=1金币人们会将多得的金币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流通中的金币越来越少,银币则充斥市场。

下列关于劣币驱逐良规律表述正确的有

4,请教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意义考试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再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意义在于警醒人们,不能助长一些坏习气,让坏风气影响社会风尚。对一些不良的东西要及时控制、压制,以防它们壮大,以致社会风尚沦丧。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在于人们认知的存在不对称性。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也可以有效的限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建议你读读《经济学教程》里面的“公共产品”那一章,而事实上《财政与税收》这一本书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5,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形成原因: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折叠婚恋角逐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  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的帕累托改进。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法则”。

文章TAG:劣币驱逐良币  驱逐  答题  简述  劣币驱逐良币简答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