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格贮之的贮什么意思,意思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来源:整理 编辑:大钱队理财 2023-05-30 20:38:20
本文目录一览
1,意思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如果不使用就(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出来(把字按韵分类)每韵作为一帖分别用木格放好。如果不使用,就(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出来,(把字按韵分类)每韵作为一帖,分别用木格放好。
2,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贮,积存,储藏。如晁错《论贵粟疏》“商贾大者积贮倍息”(那些大商人积存货物高价卖出)。贮,zhù,动词,本义是积存、收藏。例如:1、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晁错《论贵粟疏》2、厨中有贮酒数百斛。——《世说新语·任诞》3、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4、备贮弹药。——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5、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可解释为等待。通“伫”。例如: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汉书》
3,这个字贮怎么读什么意思
贮
拼音: zhù, 笔划: 4
部首: 贝 部首笔划: 4
解释1: 贮 (贮) zhù 储存:贮存。贮藏(c俷g )。贮积。 笔画数:8; 部首:贝; 笔顺编号:25344451
解释2: 贮 贮 zhù 【动】 (形声。从贝,宁(zhù)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积存,收藏) 同本义(侧重于保存,含有积累储存的过程)〖store;hold〗 贮,积也。——《说文》。按,与宁同。因宁为朝宁义所专,复制此字。 货物贮藏于市中。——《周礼·廛人》注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吕氏春秋·乐成》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晁错《论贵粟疏》 厨中有贮酒数百斛。——《世说新语·任诞》 木格贮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备贮弹药。——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馆以贮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又如:贮廊(厅后的房屋);贮草过冬;贮木场 等待。通“伫”〖wait〗 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汉书》 贮备 zhùbèi 〖storeup〗贮存备用 贮备粮食 贮藏 zhùcáng 〖storeup;layin〗∶保藏 贮藏过冬的大白菜 〖deposit〗∶蕴藏 贮存 zhùcún 〖store;keepinstorage;layup〗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贮存白菜 贮木场 zhùmùchǎng 〖lumberyard〗贮存木材待售的场所
4,活版翻译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书籍。”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⑤已后:以后。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⑨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⑩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12)令坚:使坚硬。(13)和(hu^):混合。(14)冒:蒙、盖。(15)范:框子。(16)持就火炀(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只。(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22)自:别自,另外。(23)具:准备好。(24)更(g5ng)互:交替,轮流。(25)就:完成。(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28)奇字:生僻字。(29)旋:随即,很快地。(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纹理,质地。(32)兼:并且。(33)不可取:拿不下来。(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5)讫(q@):完毕。(36)殊不:一点也不。(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译文: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指活版印刷)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把它拿到火上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准备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火烧过的粘土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了,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5,它的翻译是啥
它一般指的是动物,但是日语当中只有他(彼)和她(彼女)。它一般用这个,那个表示就可以了。 これ それ あれ。この その あの。あれは猫。それは猿。あれは虎。あの动物は猫。その动物は猿。あの动物は虎。これ、それ、あれ是代词,可以直接做句子的主语,而この、その、あの是连体词,顾名思义,必须要连接一个体言后才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否则不能直接使用的.これは本です。正确このは本です。错误-----このものは本です。こ、そ、あ的区别就是こ是指离自己近的物体,そ是指离自己教远离对方教近的物体,あ是指离两者都教远的或是谈话中的两者都清楚的物体.是这个“它”?(男性)彼。あの人。あの男。よそ。别の所。外(ほか)。别の。外の。よその活板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书籍。”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⑤已后:以后。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⑨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⑩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12)令坚:使坚硬。(13)和(hu^):混合。(14)冒:蒙、盖。(15)范:框子。(16)持就火炀(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只。(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22)自:别自,另外。(23)具:准备好。(24)更(g5ng)互:交替,轮流。(25)就:完成。(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28)奇字:生僻字。(29)旋:随即,很快地。(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纹理,质地。(32)兼:并且。(33)不可取:拿不下来。(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5)讫(q@):完毕。(36)殊不:一点也不。(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诗文翻译】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文章TAG:
木格 什么 什么意思 意思 木格贮之的贮什么意思